一個初中的男孩小軍和母親相依為命十多年,卻從最開始的媽媽的掌中寶變成了如今母親無法理解的叛逆。每當與母親吵架時,男孩總是躲到洗手間或臥室里,但這似乎逃不過面對母親。每一次,母親總是窮追不舍,甚至還大聲敲門,直到他低頭認錯。近年來,男孩子上網成癮,甚至還是厭學,男孩兒已請假一周,面對媽媽的勸導,男孩子只能回答一句:“給我錢”。痛苦的母親,避而不談的孩子,使這兩口之家陷入僵局。
在炎熱的夏天里,我們看到了一個細節,男孩對著媽媽嘮嘮叨叨,拿起枕頭,把自己蓋起來。媽媽顯然不知道,這是孩子脆弱而無言地自我保護。他想透過外物——枕頭的遮蓋,來遮住自己千瘡百孔的心。但是因為媽媽錯誤的教育方式,我們只能看到一個眼眶里含著淚、越來越自我封閉的孩子,一個眉頭緊鎖、束手無策的父母。面臨這樣的情況,面對孩子的心門緊閉,家長的正確做法到底是什么?
1、當孩子需要獨處時,不要強迫他自己面對。人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個人空間,孩子也是。要給他空間,讓他自己想一想,只要從小到大教育正常,他就會自己去思考,哪些是錯誤的,哪些是正確的。而且總是逼著他,反而會引起他的逆反心理,會讓他的情緒沖向不合理的范圍,升級矛盾。
2、在與他講理時,不要用攻擊性的口吻。我想問他對你所說的話如何?不能盲目地輸出,要傾聽孩子的內心。或許問題不在他不懂這些道理,也可能是他不懂這些道理,而是其他一些青少年時期的孩子,特有的心理和擔憂。
3、孩子們無論沉迷于網絡還是沉迷于任何事物,都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,這表明她在現實中并不順心,或遭遇巨大難題。孩子迷戀的游戲,不上學,父母一方面要與孩子修復親子關系,彌補孩子所需的心理營養,另一方面父母要學會分清界限,不要為孩子承擔,要把屬于孩子的事交給孩子,如吃飯、作業、學習都是孩子的事,父母若越替孩子著急,小孩反而不急。因此,父母應該放下一味地為孩子承擔責任的想法,敢于確立原則,拒絕孩子無理要求。
4、幫他解決問題,是父母此刻最該做的事。
以前遇到過一個小孩,嘴上說不想上學,想玩游戲,其實只是因為在學校遇到了交友上的障礙,這個孩子有些不良的小習慣,導致班上許多同學孤立他。她不敢和老師或家長說話,但卻每天都很沮喪,上課上不開課,學習成績下降,最后只能通過玩游戲來發泄情緒。起初,父母只是勸孩子要讀書,不上學是不行的。并告訴孩子們玩游戲的危害。老師知道后,勸告家長詢問孩子為何不想上學,并告訴家長一定要對孩子說“任何情況,爸爸媽媽都可以接受,而且會盡力幫助您。”不久,孩子變得開朗起來,交代了前因后果,家長才能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的習慣,鼓勵他重新回到學校正常學習生活,孩子們就會不顧一切地跟你和好。